【從自然界的多元性別到人類的LGBT】探索博物館教育的意義

林家安
Jan 26, 2022

--

這篇文章特別想和你討論什麼: 
當科學教育碰上LGBT議題,如何拓展性平教育的視野與深度

前言:自然不自然,誰說的算?

性少數群體常遭受「不自然」的質疑,然而,大自然多樣的性別與動物行為超乎我們想像,這趟會帶大家找到科博館豐富的動物標本,揭秘意想不到的動物性生活。 — — 科博館。

2019年5月17日,臺灣成為第一個同性得以結婚的亞洲國家,然而在「性別」的探索、對「婚姻」意義的理解,社會仍有一段溝通與討論的路要走;以學校教育來說,即有「下一代幸福聯盟」發起的公投第11案「禁止同志教育」、或《國王與國王》等繪本內容的炎上爭議,對於一線教育而言,涉及性別議題時難免偏向保守。

這次由科博館所策劃的導覽,《從自然界的多元性別到人類的LGBT》(下稱LGBT導覽) 即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嘗試。筆者實際走訪後,也盼能從這篇紀錄中討論一個更好的性別科學之旅。

「多元性」生物,看見多元「性」

從特展《百年好合:當代婚姻之旅》出發,LGBT導覽以「何為性別?」的論述開始談起,無論是接受12年國教還是任一時期課綱,應該都熟知的「染色體定義」成為大家最直覺的反應;但實際上性別才沒有那麼「二元對立」,即便是「遺傳學性別決定」,也可能有XXY、YY等組合,更遑論以生理構造、賀爾蒙來檢視時,可能的不同答案了。

「光是尋找到自己的性別,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!」

走往更多展間的旅程,LGBT導覽以標本、模型及活體認識綠蠵龜、蜻蜓、企鵝、棕熊、巴諾布猿、瓶鼻海豚、三帶園雀鯛、小丑魚、長頸鹿等生物及他們的「異常」行為為例:例如繪本《一家三口》發生於美國中央公園的真實故事,兩隻雄性企鵝共同生活、甚至扶養小企鵝的故事——附註,台灣今年也有首個同志雙親收養家庭囉——並輔以學者的研究註解,了解生物行為背後的可能理由。

插曲:路過的媽媽都說讚

「學生如果想知道蝌蚪為什麼長大變青蛙,老師不可能回答『這個三年級會教』;同理,學生若想知道女生和女生可以結婚嗎?也不可能回答『等妳高年級才可以學』。」——出自親子天下

LGBT導覽限制18歲以上成人參加,但在公開的導覽中,勢必會有路過的民眾,假日的科博館更不乏帶著孩子的家長。在介紹《一家三口》故事的時候,一位媽媽與兩個小朋友駐足在旁聽導覽。據悉,家長說這很讚。

建議:自然允許、文化禁止

Nature permits, culture prohibits.

實然,LGBT「自不自然」是不宜作為支持或反對同性婚姻理由的,但對於被文化自我設限的思維框架來說,自然界的多元絕對會是一個很棒的刺激。

而在此同時,也想多對這樣的導覽行程,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議。

  1. 行程再規劃 or 精簡:若非特別筆記,目前的LGBT導覽行程豐富卻沒有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連結,難有學習成效。建議以主題(例如生理性別、求偶行為、繁殖行為⋯⋯)來做系統性的串連;或最後做口述整理。
  2. 審視18禁的意義 or 分級:限定在法律成年才能參與的理由不夠明確。據了解(與實際參與觀察),LGBT導覽與《百年好合:當代婚姻之旅》重疊的部分(同性婚姻展區)講述幾乎相同,卻也開放學齡階段參與。若有其他考量,為達最大教育之成效,建議可設計分級的導覽行程。
  3. 公開資料or教材彙編:除親眼觀察外,動物標本並非LGBT導覽最重要的要素,而在於導覽員對動物行為的口述內容。

結語:性別平等、性平別等

「到底是經由行為而產生社交互動?還是為了互動產生行為?」

科博館LGBT導覽除了點燃參與者的好奇,透過「博」覽生「物」,大自然的多元性對應人類的有限,我想更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了解對生命的「尊重」:知曉無論那個人類的他或她是怎麼樣的認同,其意義都只有自己能了解與詮釋,並非他人能評斷的。

再次感謝科博館設計主題導覽的用心。

★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,請鼓掌,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!
★如果你很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,讓我知道你的喜歡~
★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,請追蹤我!
★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、影視作品、或是娛樂體驗,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。
★email:teacherscomment@gmail.com/ig:Teacher_Chiaan

--

--

林家安

待在師範體制的12年,讓我創造出不一樣的學習方式。專長領域:數學/音樂/資優教育,擅長以遊戲/影評/教學等方式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