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參與式預算:審議現場的思考

林家安
Jan 13, 2022

--

這篇文章特別想和你討論什麼: 
一位台北市青年對參與式預算的期望與觀點

前言:你來自樂齡中心,我在社區大學上課

台北市自105年開始,以「開放政府、全民參與」為理論基礎,將參與式預算在台北各社區實踐。

「集八點可以免排隊報名社大熱門課程唷!」

「蛤。(有這麼熱門呀)」

「哪個提案過都沒關係,因為四個都跟高齡有關。」在今年松山區的審議現場,大場主持人悠悠地這麼說。與會人士一眼望去,年近30(雖然很不想承認)的老師是離均的低標,超過九成的參與者頭髮斑白。

老年人觀看都市的方式,與年輕人的絕對不同;譬如 公車站牌顯示時間— — 在人人手機的年代,我們連手錶都很少有了 — — 而以經費更新全台北市的公車站牌(大台北地區的站牌數約有10,000多站)軟、硬體是否是必要的?

當然,提案絕對不是吵糖吃,成案後續仍會經過 提案審查、預算評估、預算審查、議會監督 等階段,層層推進與評估後才會真正落實;也像是 #蛋生雞雞生蛋,審議現場若沒有青年 #願意參與,自然無法透過參與式預算達成民主的效益。而也曾經在2019的參與式預算論壇,聽聞有媽媽帶著小朋友到現場來 #提議 #兒童友善遊戲場 相關意見,準備完善甚至呼朋引伴,仍無法在(關注議題明顯不同)的現場獲得足夠票數。

思考與建議

改變宣傳邏輯

「你怎麼會知道這場活動?」

目前與會者絕大多數是透過社區大學、樂齡中心,甚至以「集點換取報名課程的優先權」來讓長者參與。建議將宣傳的資源與力道,部份移轉到更多場域,如位於該鄉鎮市區的 大學(包含高中、職),或 #盤點更多與青壯年人口互動的介面。

調整時間與場地

「欸你上班了嗎?」「喔喔下班還過來關心社區,真的是很難得欸」

說到底,目前於平日17:30–19:30的活動時間就完全對 勞動人口 不友善,甚至有排擠的效果;建議試辦少數場次於 假日 ,或進行 #線上審議 的評估,讓更多對社區關心的朋友能夠與會。

議題設定

「提案名字想不到。」「廢話因為統包啊。」

高齡相關議題在社區是相當重要的,然而青、中、壯年的聲音與觀察,實則無法與現場對話 — — 譬如「停車場」的設置,就很難於現場被關注 — — 誰開車?

同時,目前在現場的五花八門的議題,都有賴桌長(真的辛苦了)用KJ法等方式盤點,最後各自以他們的角度 提出解決方案(延伸思考:這真的是居民提案嗎?或是主持人提案?)目前以各分區做設計,或許可以考慮以推動多年至今,常見議題來做分類,鼓勵各場次多做特定的議題思考。

後記:開始對話,持續思考

對於民政局、公所、更重要的是陪伴學校的努力,真心給予肯定,然而現場許多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,或許需要高一層的思考才有辦法解決。

離開時我問了一位長者,你還記得你剛剛投了什麼題目嗎?「啊就我這一組的啊、還有校長他們的」他們討論的是?「不知道欸但就投了。」

★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,請鼓掌,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!
★如果你很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,讓我知道你的喜歡~
★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,請追蹤我!
★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、影視作品、或是娛樂體驗,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。
★email:teacherscomment@gmail.com/ig:Teacher_Chiaan

--

--

林家安

待在師範體制的12年,讓我創造出不一樣的學習方式。專長領域:數學/音樂/資優教育,擅長以遊戲/影評/教學等方式進行。